艺术家

年代:2011 

首映:2012-12-28(中国大陆) / 2011-10-12(法国)

时长:100分钟

语言:英语,法语

观看量:94188

豆瓣:8.4

更新:2024-04-27 21:42

剧情: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丁饰)获得无声电影最佳男演员奖。他每次上台都会让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狗是一个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能靠边站。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无意中遇到了一个表达欲望很强的女人,佩皮·米勒(贝雷妮丝·贝乔·贝雷妮斯·贝乔饰)。尽管后者抢了风头,但他仍然很优雅。然而,这则头条新闻盖过了他的新剧,老板非常不满,他的妻子也开始嫉妒。后来,佩佩冒险进入好莱坞,碰巧又遇到了乔治,这让他坐立不安,经常演戏。后来,与老板僵持不下的乔治决定建立自己的家庭,为自己写作、导演和表演。与此同时,佩佩凭借视听电影的机会迅速成名,成为了一名主演。最后,他的无声电影与她的配音电影时间表发生了冲突,标志着一场新旧之战以及情感与票房之战的开始。。。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9届金球奖最佳音乐剧/喜剧奖,让·杜贾丁获得了最佳音乐剧/漫画男演员奖和第64届戛纳电影节男演员奖。
展开
线路F1

预告片

图集

  • 艺术家 图1
  • 艺术家 图2
  • 艺术家 图3
  • 艺术家 图4
  • 艺术家 图5
  • 艺术家 图6
  • 艺术家 图7
  • 艺术家 图8
  • 艺术家 图9
  • 艺术家 图10

影述

“艺术家”谈不上最佳或者经典

  由电影诞生地法国拍摄这部向无声片致敬、对前辈怀着深厚眷恋的影片,多了一些意味深长的内涵。
188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系列短片标示着人类艺术史从此进入电影纪元。最初完全无声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短片,到后来影院采用现场管弦乐队为电影配乐的办法使电影有声的默片时代,至1927年(也就是电影《艺术家》故事开始的年份,默片已发展到夕阳濒死阶段)华纳公司推出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彻底改变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对技术配合的程度和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止《艺术家》的男主角George Valentin的演艺事业受到有声片出现的冲击而改变,当时一大批导演和明星也深受其“害”,从此没落、销声匿迹。如当初20年代大导演陶德·布朗宁执着要把有声片剧本拍成无声片,制片厂必须去取悦观众,陶德也就无片可开,被打入冷宫。好多人曾像George一样挣扎,嘲笑有声片不严肃,认为电影应该是以无声表现。我们作为生于有声电影时代的观众,当然已经领略过电影有声之生动

我想,人们对这个结尾是很爱的,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充满温暖充满感动,且最后一分钟的声音让我们忘记了这是一部默片,让我们看到了法国人天性中的乐观,但是我想说,这结尾,也暂时让我们忘记了法国电影的深邃与静穆,让沉浸在欢快的踢踏舞节奏中的我们,暂时忘却了那开篇,那令人深思的沉默画面。
很可惜,你最终成为了喜剧。
新与旧的碰撞,这是个太容易被搬上大屏幕但又太不容易出彩的母题,当我看到梦中惊醒的乔治,当我看到坐在大火中迷茫的乔治,当我看到那盒子里的手枪对准喉咙的乔治,我被震撼了,震撼的同时最想做的就是为导演所鼓掌,在这新与旧的战争中,不是旧的为新的让路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当新的事物吸引了眼球那么即使旧的东西还有一角落小小的舞台,它也必然是这新的祭祀品,以鲜血祭祀这新鲜的花朵。
而那旧的,那些即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箱的东西,最动人心魄的魅力就在于它那坚贞不屈的品格,被很多人看做是固执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欣赏这种残酷的挣扎,而是这挣扎本身,代表了一种信仰,代表了为了迎接新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位法国导演很喜欢用戏仿的形式来重现某种电影类型。多年前看过两部模仿007的娱乐片,而这部是则是以好莱坞黄金年代的黑白默片为戏仿对象。如果不说的话,难以猜到是出自法国导演之手。导演对好莱坞历史的熟悉程度令人咋舌,还原度逼真的拍摄场景一下子就将观众拉回到二十年代:全屏画幅、电影配乐、服装、布景设计以及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极力还原出默片时期的精髓。
男女主角都相当具有默片演员的面貌神采,尤其是男主角让·杜雅尔丹,无论形象还是神态,恍如那个年代走出来的演员似的,极其灵动的肢体语言与夸张的面部表情,恰如其分地给这部现代默片增添了可信度,奥斯卡影帝的殊荣实至名归。
不过影片中最为突出是一个具有隐喻色彩的梦境段落,男主角发现周遭一切都有声音而自己却无法发声,分明暗示着有声电影终将取代无声电影。而这种大胆的实验手法在最后一个舞蹈场景里也得以延续呼应。传统默片里是不可能出现演员声音和现场录音效果的,而导演这种处理手法既是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致敬,也是对电影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思索

看了很多评价,都说《艺术家》比起那些经典的默片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我却以为,明明的现代的片子,为什么要用20世纪的审美去看待?
而在没看那些评论之前,我压根忘记考虑什么默片的事儿。作为一个小女生,我在意的只是那份小心翼翼的爱情。
从一开始的相遇,到后来的刻意或者不刻意。一开始灿烂招摇的她却为了心底小小的喜欢而变得小心翼翼。
媒体前偷偷地一吻,更衣间想象他的拥抱,细心点好他曾为她点的痣,努力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雨夜的拜访,默默的支持······她总是在背后微笑的跟随着,不顾一切的。或者,也是在意一些的。她怕自己的关心让他莫名其妙的自尊受到伤害,怕自己的照顾让他不可一世的骄傲蒙上灰尘。她甚至不敢那么张扬,那么美好。
她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他的回应。
真好


  在西城书吧里看默片,这个晚上有点不一样。
  七八个人,一个小投影,悄悄地看《艺术家》这样一部默片,偶尔发出一两声开怀的笑。
  时光倒回1927年。默片,情感表达正如女主人公米勒所言,“靠的是挤眉弄眼”,表情里涵蕴着丰富的台词。电影艺术家乔治,在观众的追捧中随意挥洒着才情。只是,他不说话,即使遭受电击,既使老婆绝望地将报纸扔到他面前与他相濡以沫的小狗身上,他也拒绝说话。
  与米勒的相识,缘自一场粉丝与记者的围观。要捡起掉在地上的手包,米勒意外地躲开警察的隔离,和大明星乔治站在了一起,第二天的媒体上便是铺天盖地的询问:“Who’s that girl?”这个懵懂的女孩,从追星一族进入乔治工作的KINGGRAPH影业,从龙套跑起,甚至无法计较自己的名字是否被拼错。
  1929年,是有声电影的豆蔻年华。因为米勒美丽,年轻,还有声,她成为影院的《美丽焦点》;而乔治,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无声的电影,才是艺术;如果电影有了声音,那与日常生活还有什么区别?在看到有声片冒头时,他立即发出“有声片不严肃”的批驳。米勒笑谈

忘了这次是三刷还是四刷这部影片了,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地在电影院内观看到了这部影片。很多以前被我忽略掉的音效和细节,在这次剧场内大音响和大荧幕的作用下,终于被我发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次观看这部影片是一次全新的观影经历。在过去的两年中,以大约每周两部的频率,看了大致200部影片,而在这200部影片中,这部电影无疑是最得我好感的一部。因此这次趁着国内上映,开始想将这种感动传递给身边的爱人。所幸,这种感动的传递不算失败,身边人同样为着这部影片而感动。另,以这部影片来作为2013年看的第一部影片,算是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不止是默片的形式,更重现了默片的思维方式和剪接方式,这样一部充满诚意的影片,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大量的双关语既是早期默片的特征,也是这部致敬影片的看点。夫妻感情破裂时妻子的台词“we have to talk”,"why do you refuse to talk"既揭示了两人无法弥合的破缘原因,也预示了George的默片投资在大恐慌时期被人抛弃遗忘的失落。而George在餐厅听到Peppy评论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不同时

“艺术家”谈不上最佳或者经典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dytt8s.com/a/10214.html

展开

豆瓣推荐

午夜巴塞罗那
7.82008年美国爱情
对她说
8.52002年西班牙TOP250
两小无猜
7.92003年比利时喜剧
爱在日落黄昏时
8.92004年法国TOP250
英国病人
8.51996年英国经典爱情
和莎莫的500天
8.02009年美国经典爱情
巴黎,我爱你
8.32006年列支敦士登喜剧
暖暖内含光
8.52004年美国TOP250
卡萨布兰卡
8.71942年美国TOP250
朗读者
8.62008年德国扣人心弦

本周热播

电影天堂榜

更多推荐

3.12012中国大陆战争片
8.22021韩国同性片